010-85576668-622
浏览次数: 时间:2024-04-29 22:12:58
2006-2020,从九五计划到十三五计划,从小规模到大产量,从稀有到普及,从模仿到创新,从强调量的增长,到强调质的提升杏彩体育官网,还要继续从大到强的转变……
1996-2016,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建立的20年,历经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20年变迁,也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起步到逐渐壮大的深刻嬗变和跨越。
这种嬗变和跨越体现在国家规划的不断调整中,体现在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体现在产业数据的逐步更换中,体现在自主品牌的逐渐成长中,体现在技术路线的日渐转变中,体现在市场潮流的变迁中,更体现在一代代汽车人的努力拼搏中……
今天,请跟随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一同重温这20年中国汽车产业历经的五个五年规划,从产业背景到产业目标,从发展方针到取得成效,从这诸多的变化中,我们能看到中国汽车产业探索着一路走来的坚韧!
由上图可看出,中国汽车产业从“九五”到“十三五”的20年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凸显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九五的规模生产,十五的轿车进家庭,十一五的强调自主创新,十二五的重点发展新能源,以及十三五对智能网联的重视,无不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九五计划”期间正处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最快最好的时期,汽车工业经历了调整阶段和持续再发展阶段,兼并重组以及资本多元化改造开始活跃,企业和市场充满活力。在这一时期,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着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和汽车产量严重不足的发展背景。在九五计划制定之前,国务院领导指出:要大力促进骨干大型企业间的联合,最终形成为数不多的大企业集团;要按照市场需求,各方面协同配合,绝不能“遍地开花”、盲目发展;要有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否则就会受制于人。
最终,九五计划本着“联合、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方针,强调规模,强调集中投资、产业重组,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打造有竞争力的大集团,计划培养 2- 3 家综合实力强,能自主开发整车产品的汽车企业集团;6-7家有一定产品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8-10家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摩托车重点企业;50家具有自主研发能力,面向国内外市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还针对汽车零部件提出:加大零部件投资力度和提高生产集中度,扶植一批主要零部件骨干企业尽快达到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的生产经营水平。
九五期末,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已有一批骨干企业的装备与国外同类型企业装备水平相当。同时我国汽车市场完成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汽车消费由购车为主逐渐向个人购买方向转化,到2000年私人购车达50%以上,微型客车、中型载货汽车达80%以上为私人购买,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调整和发展。
2001年党中央决策:“十五”期间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国家计委提出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汽车普及率。这给中国轿车需求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也预示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这也是国家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这句话成为日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词语。
鼓励轿车进入家庭,一是明确了轿车作为家庭耐用消费品的社会商品属性,对转变人们消费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指明了轿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以进入家庭为主的产品市场目标,对轿车生产经营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确立了国家的政策导向,是鼓励而不是限制。
为了推动轿车进入家庭杏彩体育官网,十五计划明确指出,产品结构的调整方向是轿车占汽车总量的比重增加,到2005年轿车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29.2%提高到35%以上,并确定了到“十五”末期,初步建成2-3个国家级整车开发中心,能够开发出具有一定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型轿车等产品;初步建成6--8个国家级关键零部件开发中心,形成与整车同步的部分关键零部件开发能力。初步建成3--5个国家级摩托车开发中心。
最终,在“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量提前完成计划目标。2005年我国实现汽车产量570万辆,其中轿车277万辆,轿车在汽车总量中的比重为48.49%,比上年提高了2.81个百分点。
可以说十五期间我国汽车消费取得了质的转变。正是这一转变,才使今天私家车的保有量实现了从“零”到“千万”辆的突破,才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国,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也才有了厚实的规模基础。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2005年,我国有整车品牌355个,其中自主品牌占69%,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在115个乘用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只有34个。2005年新上市的73款新车中,自主开发的只占23.3%,其余的都是技术引进和联合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一五期间,自主创新成为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主线。“十一五”规划也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列为了要完成的第一要务,并明确指出,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应具备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平台开发能力,汽车企业应具备主导产品车身开发及底盘匹配能力;发动机等主要总成与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应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具备与整车同步的开发能力。到十一五末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其中自主品牌轿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达到50%。“十一五规划”还强调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产能百万辆的企业。
在“十一五规划”公布没多久,总和总理对奇瑞汽车的自主创新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还专门批示:“奇瑞是靠创新发展起来的。要专心研究奇瑞汽车的发展,并给予必要指导、支持和帮助。”此后,杏彩体育官网注册自主品牌开始吹响“集结号”。
2009年,国家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鼓励上汽、一汽、东风和长安进行全国性的兼并重组,鼓励北汽、广汽、奇瑞和中国重汽进行区域性的兼并重组。这一思路被业界称为汽车兼并重组的“四大四小”模式。
“四大四小”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地域集群、资源配套优势的考虑。在政策的支持下,2009年以来,汽车行业掀起了兼并重组的浪潮:广汽整合长丰,山东重工集三家上市公司之力诞生,新长安重组后挤入行业前三。
到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从十年前的200万辆增长到了近1600万辆,增长了3倍多。轿车自主品牌的份额从3%提高到了30%。汽车工业的产值从3千多亿增长到4万亿,中国汽车产业至十一五末完成了由小到大的发展,基本确立了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的地位。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汽车对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汽车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拥有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培育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希望在“十二五”期间里我国汽车产业能够掌握新能源,特别是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逐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汽车工业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创新方面比过去所有的五年计划都肩负着更重要的任务。
为了进一步强调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性,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专门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争取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2015年当年生产的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技术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出台了多项利于新能源汽车生产推广的法规政策,尤其是2015年我们国家从购置补贴、税费减免、研发支持、消费优惠、基础设施以及标准规范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
到2015年底中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达到49.7万辆,其中2015年的生产超过37万辆。我国的核心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快速提升,能量密度提升、成本显著降低、安全性和工艺技术持续得到了改进。基础设施的进度加快,到2015年底,全国建成的充换电站超过3600座,公共用的充电桩超过4.9万个。
此外,据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数量超过10000辆的城市(区域)有11个,为上海、深圳、北京、河北、江苏、湖南、广东、浙江、广州、青岛、天津,推广数量占推广总量的70. 7%; 3000-10000辆的城市(区域)有15个,推广数量占推广总量的24.2%; 1000-3000辆的城市(区域)有6个;100-1000 辆的城市(区域)有6个;不足100辆的城市(区域)有1个。
2016年,伴随着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交叉融合、 深度渗透的技术创新局面的逐步形成,新的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加快孕育。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机遇。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未来汽车产品技术在围绕“安全、环保、节能”的主旋律下,将向“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转型。受能源、环境、技术等条件变化影响,电动汽车相比传统汽车的优势正在逐步凸显。同时,随着通信技术、大数据应用、智能终端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与制造业、服务业的快速融合,“智能化”不仅体现在汽车设计、制造领域,“智能交通”、“车联网”已成为解决交通安全、能源、环境、效率等问题的发展方向。
在“十三五计划”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具有驾驶辅助功能(1级自动化) 的汽车当年新车渗透率达到50%,有条件自动化(2级自动化) 当年新车渗透率达到10%,为智能网联汽车全面推广建立基础。
“十三五”在新一轮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将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从汽车制造大国迈向汽车创造大国。
参会人员: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等多家国内重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高层以及行业专家等
届时,国家部委领导、企业集团高层等共计700余位国内外嘉宾将围绕年度主题“供给侧改革 新动力重塑”进行研讨,共同为汽车产业供给侧改革筑梦领航、谋篇布局。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